中国林学会(服务号)
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
官网移动端

共享林业学术盛宴 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第六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专家建言

本文发布于:
2018-11-30
来源:
学术部
阅读12300
推荐1
评论0

11月15日,第六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举行,“创新引领:新时代林业新发展”为本次大会主题。

在学术大会主会场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曹福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林学与草地科学项目主任赵桂玲,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原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封加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吴义强,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周建斌等为大会作主旨报告。同时,会上颁发了第九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和第七届梁希科普奖。“植物细胞壁力学表征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杉木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技术研究”“林农剩余物气化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节能环保型连续平压刨花板制造成套技术及工业化”“中国智慧林业体系设计与实施示范”“东北碳汇林高固碳树种良种选育与扩繁技术”等6个项目荣获第九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除主会场外,本次学术大会共设25个分会场,汇集2300余名林业科技专家学者,收到论文(摘要)1500余篇、交流报告700余篇。会议研讨内容涉及木本植物基因组与分子生物学、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工、森林经理、森林生态、森林保护、园林、经济林、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城市森林、林业机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湿地与自然保护地、森林防火、野生动物、林业经济、林下经济、草原、森林水文、林业史等众多学科和研究领域。

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从2016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是综合性、高层次、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是中国林学会的重要学术品牌活动。

第六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由中国林学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同主办。

尊重科学规律  弘扬科学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 曹福亮

科学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在社会中科学家享有很高的声誉,科学知识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财富和福祉,而且科学家也被视为不求功利、超凡脱俗的真理化身。在科技领域工作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要有高深的科学素养、崇高的爱国理想、高尚的学术道德、高雅的生活情操。

在高深的科学素养方面,科学工作者要热爱科学,具有献身精神;要有创新精神;要勤奋钻研,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要有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而林业科学则需具有认知、试验分析、预测等三方面能力。

在崇高的爱国理想方面,“习近平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因此科学家要忧国忧民,具有科学报国的赤子之心,响应祖国召唤,要具有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要对国家和人民有深厚感情,具有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

科学道德的核心是诚实。科学工作者要有高尚的学术道德。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科学道德是科技人员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具体反映,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或规范之中。

在高雅的生活情操方面,科学家不仅懂工作,而且懂生活;不仅有工作,而且有生活。只不过其工作和生活方式较为特殊罢了。现实生活表明,科学家除了自己的事业外,还有爱情,有家庭,有情操,有乐趣,有嗜好,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

新时代,我们要学会感恩、注重创新、勤奋刻苦、诚信友善、交出科技创新更加辉煌的精彩答卷。

林学与草地科学基础研究尚待加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林学与草地科学项目主任 赵桂玲

中国林学与世界林学相比,发展迅猛,影响力大。

中国草地科学与世界草地科学相比,存在发展快、草业生产研究有待加强的现状。我国从2013年论文数排名世界第一。论文被引用频次和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与美国差距大幅缩小。目前关于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贡献较大,但关于草业生产加工利用的研究尚待加强。

我国林学与草地科学基础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针对性差,不能以林木特有科学问题为研究内容开展原始创新性工作。需求性弱,不能从林业生产实践和国家战略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创新性弱,盲目复制植物学等学科研究热点,跟踪性研究较多。环节缺失。研究钻而窄,未能体现基础研究系统和整合发展方向,平台研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林学与草地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我们在资助政策方面明确,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合等。在资助政策和方向上,我们对基于需求导向的林草学重大基础关键问题会倾斜资助,在木材物理领域的公益项目等也会从严资助。

在各类型项目资助指标分配上,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面上、青年和地区项目:指标数量一般是上一年指标90%+当年申请10%;重点是前3年资助平均+学部分配指标(申请量、申请质量很重要);重大项目由学部向科学界公开征集,鼓励大家积极申报。二是杰青项目:生命学部目前人数指标仅限25人,完全靠实力竞争,难度较大。三是优青项目:按申请量分配指标,鼓励积极申报。

特别要强调的是,基金申请中存在相似度较高(研究内容、方案相似度大于50%)、研究成果信息弄虚作假等致命错误,获得资助可能性很小或不予受理。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原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 封加平

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林产品生产、消费、贸易第一大国。

二是我国林业产业产值23年增长52倍。我国林业产业产值已从1994年的1337.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13万亿元,23年增加了52倍;我国林业第一产业已从1994年的894.1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34万亿元,23年增加了25.13倍;我国林业第二产值已从1994年的361.3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39万亿元,23年增加了92.95倍;我国林业第三产业已从1994年的82.0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9万亿元,23年增加了169倍。

三是我国林业产业已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

四是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总而言之,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全球化。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全球化,这是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我国林业产业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东、山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前十个省、(区)林地面积占31.29%,林业产值近70%,其他21省(区、市)林地面积约占70%,林业产值占30%。林产品缺乏权威的市场平台;林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十分突出。林业第一产业周期长、见效慢,加上投资严重不足,导致资源质量低,效益差,资源供应不足,基础不牢,实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很大风险。林业高技术产品研发力度严重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基础设施薄弱、户外林业机械落后。林区道路、森林旅游等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森林经营及林业第三产业发展等。

林业产业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碳汇产业、生物产业和美丽产业,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前景广阔。今后,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体现在森林培育产业、森林旅游康养产业、森林生态产品产业、森林生物制药和保健品产业、森林生物质能源和生物炭基肥产业、森林生物质材料产业等方面。另外,我国林业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要抓住现代技术、现代金融、现代市场、现代企业家等四大支柱。

农林生物质材料绿色加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变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吴义强

我国木材加工总产值超过3万亿元,进口总额约1万亿元。木材进口量超过1万立方米,对外依存接近60%。我国农林剩余物年产量超过15亿吨,其中农业秸秆约9亿吨。农林剩余物任意焚烧会引发雾霾,影响交通,破环土壤。

农林生物质资源材料化是我国木材安全的战略保障,同时也是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因此,加快推进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材料绿色加工技术创新意义重大。技术创新是支撑产业变革,推动行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木材实体化增值加工技术是以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来实现。主要是通过缓解我国人工林的增值加工,解决我国珍贵木材长期依赖进口的重要途径。由于人工林材质比较差,我国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木材细胞壁修饰技术创新,主要从分子、纳米、微纳米3个方面进行技术和理论创新;木材高效阻燃抑烟处理技术等实现了木材的高效阻燃。

我国是世界上人造板第一生产国,2017年人造板产量近3亿立方米,产值达2万亿元。生产的人造板主要包括胶合板、刨花板和纤维板。木质人造板主要应用在室内装饰、结构建筑、家具用具等领域,人造板生产消耗大量的胶黏剂,90%以上为醛类树脂胶。

木质人造板绿色生产技术方面主要有以醛类胶环保改良性为主的人造板制造技术、以木质素共聚改性醛类胶为主的人造板制造技术、以蛋白质为主的生物胶黏剂人造板技术、以无机-有机杂化胶黏剂为主的人造板制造技术以及功能人造板制造技术。非木质人造板低碳制造技术方面有MDI系秸秆人造板技术、无机秸秆板制造技术——胶黏剂制备、竹材人造板技术。

每种技术从不同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以醛类胶环保改良性为主的人造板制造技术为例,它降低了人造板甲醛释放量40%及以上;减少人造板生产胶黏剂5%及以上;每立方米人造板节约木材用量约30公斤等。

林农剩余物气化多联产关键技术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周建斌

当前的能源利用和环境问题体现在化石能源过度使用,化学肥料过度使用,秸秆等农林剩余物焚烧,林农剩余物数量巨大,利用途径少,效率低等方面。我们迫切需要林农生物质高效、高值、低碳、环保利用技术!

传统生物质气化技术存在以下问题。气化技术产品单一,仅产生可燃气,经济效益不显著。产生废水、废渣污染环境。气化装置适应差,规模小。生物质气化技术相关设备的研制及装备能力不足。连续稳定性差,自动化水平低,工业化应用问题颇多等。

针对上述问题,南京林业大学张齐生院士团队于2002年在国内外率先提出“生物质气化多联产”的理念,依托林业行业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创新研究并实现了“生物质气化发电联产炭、热、肥”等多项技术产业化应用。

本项技术与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实现了林农剩余物“电、炭、热、肥”的多联产技术产业化,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等。本技术在国内外已建成20多个工程,典型的9个项目近两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9.96亿元,新增利润1.23亿元,带动就业675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另外,本技术实现了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与产业化运营,探索出了一条林农生物质利用“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了生物质气化发电联产炭、肥、热的产业链。推动并引领了生物质能源(气化发电、供热、供暖)、生物质炭(活性炭、工业用炭、机制烧烤炭)、生物质肥(炭基肥、液体肥)等行业技术的发展。

第九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植物细胞壁力学表征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项目第一完成人:费本华)

杉木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项目第一完成人:张建国)

林农剩余物气化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

(项目第一完成人:周建斌)

节能环保型连续平压刨花板制造成套技术及工业化

(项目第一完成人:杜官本)

中国智慧林业体系设计与实施示范

(项目第一完成人:李世东)

东北碳汇林高固碳树种良种选育与扩繁技术

(项目第一完成人:杨传平)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