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服务号)
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
官网移动端

贵阳论道 共谋发展——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暨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高峰论坛在贵阳成功召开

本文发布于:
2018-11-11
来源:
阅读31549
推荐4
评论0

2018年11月4-7日,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主办、贵州大学承办的“第十八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暨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高峰论坛”在贵阳成功召开。会议主题为“新时代森林培育”,议题包括“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新时代”的人工林培育、天然林培育、林木种苗培育和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等。

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院士、中国林科院张守攻院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赵良平司长、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研究员、贵州林业厅向守都副厅长、贵州大学王红蕾常务副校长等领导及来自全国61个单位共31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森林培育分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马履一教授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王红蕾副校长、陈幸良秘书长、向守都副厅长、张守攻院士分别致辞,张建国副理事长通报了分会第六届理事会青年理事的推选情况并现场表决产生了48名青年理事。沈国舫院士为12名获得“沈国舫森林培育奖励基金”青年教师及研究生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陈幸良秘书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森林培育分会在学术交流、建言献策、科学普及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评价分会是中国林学会所属40多个分支机构中最为活跃、凝聚力最强、学术交流最有成效的组织之一,强调2017年分会再次被评为“优秀分支机构”。

会议特邀沈国舫院士出席大会并作主旨报告。沈院士的报告以《中国的人工林—肩负生态和生产的双重使命》为题,回顾了中国人工林培育的历史,介绍了人工林培育现状、人工林培育和生态保育修复、人工林培育和和林产品提供、人工林的成就、教训与展望。沈院士回顾了德日俄及中国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强调了其包含林木种苗、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的全过程,培育对象包括人工林和天然林;批评了目前森林仅仅需要保护的思潮,强调森林必须通过抚育经营提高质量,才能更大发挥其生态、生产和民生功能;回顾和分析了我国在树种选择、造林密度、抚育管理等工作中所走的弯路,再次强调要根据区域水量平衡确定造林树种和培育技术。

分会理事长张守攻院士以《关于森林培育学科发展的三点思考》为题,提出目前创新研究必须考虑学科融合,常规育种在森林培育科研创新中起非常关键作用;并对大数据分析方法在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赵良平司长指出目前国家及地方十分重视国土绿化工作,“植绿、护绿、爱绿、兴绿”成为热潮;“增量、提质、保护”是当前国土绿化的三大任务,应通过工程造林、义务植树、部门绿化、社会造林四条途径加以实现;分析了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提出“应绿尽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数量和质量并重”、“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道路”、“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等原则。

马履一教授分享了奥地利森林经营的实践经验,提出我国林权改革中森林经营管理必须由专业人员负责,强调我国应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及木材等林产品生产,实现农区、林区振兴和小康。

丁贵杰教授分析了缺乏高水平顶层设计、缺乏精准提升方面研究、高水平人才及技术储备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经营理念和标准不统一等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23个学术报告异彩纷呈,既有论森林培育规则的严肃性与灵活性、林木施肥发展趋势等的宏观报告,也有在马尾松、黑松、毛白杨、毛竹、油茶、楸树、青钱柳、望天树等树种培育上的最新进展,在林地施肥和灌溉、土壤微生物、根系构型、开花结实、遗传多样性、贝叶斯生长模型等领域有了许多理论和技术的突破。

会后,与会代表冒着小雨前往建场60余年,有着和塞罕坝同样奋斗历程的龙里林场,考察了大径材马尾松人工林,脂材兼用湿地松人工林改造为与闽楠、红豆杉混交的复层异龄混交林,珍贵阔叶树种种质资源库等贵州大学与林场多年建立的试验示范林。

闭幕式上,39名优秀论文及11名优秀报告获得者上台领奖。沈国舫先生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创新研究成果,勉励大家要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马履一副理事长感谢贵州大学对会议的支持,感谢各位与会专家和学者的积极参与,特别感谢沈国舫先生以85岁高龄全程参加了学术会议。会议达成了“新时代要更加重视多功能森林培育,更加注重国土绿化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生产与民生功能”的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参加本次会议有收获、有思考、有创新,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  贾黎明  徐圆圆   赵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