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服务号)
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
官网移动端

“双碳”目标下的森林生物量与碳汇精准计量

本文发布于:
2021-12-15
来源:
咨询部
阅读13623
推荐1
评论0

森林在陆地各类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和碳汇能力贡献最大,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近日,第二届中国林草计算机应用大会分会场六以“林草生物量与碳汇估算”为主题,围绕4个特邀报告和6个专题报告进行线上直播,来自全国不同单位的1000余人参会。分会场报告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李建军教授、福建农林大学余坤勇副教授共同主持。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需求和关键性问题,从区域森林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精准估测,到全国尺度的森林碳汇精准计量,分析了光学、SAR和Lidar等不同分辨率、不同波段的传感器实现森林碳汇精准计量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系统介绍了森林碳汇的精准计量理论、方法和实践过程,为实现碳中和提供了理论支撑。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需重点聚焦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源遥感森林碳汇精准计量与动态监测研究,并逐步向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多平台、多时相的森林碳汇动态监测与精准计量等方向发展。

经大会评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龙依、博士研究生蒋馥根和博士研究生许晓东的报告被评为优秀报告。(现将部分报告内容与读者分享)

 

林草生物量与碳汇估算分会场与会专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倪文俭研究员介绍了以高精度森林植被碳储量监测为目标的遥感探测机理模型及其关键技术,使森林植被碳储量估算由常规的“二维平面观测”转向“三维立体观测”,解决了现有光学或微波遥感估算森林生物量的方法饱和点过低问题,为森林碳汇的精准计量提供了新的方法。

报告指出,目前采用的光学和微波的遥感数据,在精准计量森林碳汇过程中出现了饱和问题,全球80%的森林碳汇都高于饱和点,地理环境差异加剧了不同生物量产品的碳收支核算结果分歧,制约了“双碳”目标下的森林碳汇精准计量。使用景观尺度多波段一体化森林垂直结构遥感探测机理模型,丰富了森林碳汇的精准计量理论与方法,为“双碳”目标下不同尺度的森林碳汇计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特邀报告1: 森林植被碳储量遥感虚拟星座构建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夏朝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李海奎研究员从全国森林碳库现存量、容量、未来潜力预估及不确定性等方面阐述了林草碳汇计量监测进展,为我国森林生物量碳库现存量和碳汇潜力计量研究提供了参考。

报告计量了我国不同省份及其不同树种的森林碳库的现存量,以第八次和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清数据为底本,得出全国森林碳库的现存量接近90亿吨,其中乔木林碳库占比达到94%。根据乔木林现有林地(乔木层)和现有可造地人工造林情景,用林分碳储量生长模型,按照省份、树种和起源对森林碳库未来潜力进行了预估,明确了森林碳汇对“双碳”目标的贡献程度和发展前景。

 

特邀报告2:全国林草碳汇计量监测

 

专题报告3:全国森林碳库现存量及未来容量潜力预估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李明诗教授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物候动态及其对森林树种和生物量分布变化机理出发,阐述了联合Landsat和Sentinel-2的森林生长开始季监测算法发展过程,包括多源遥感数据每日图像合成方法、森林物候参数提取、森林树种组分布及其生物量制图等多个方面,为森林碳汇的精准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特邀报告4: 联合Landsat和Sentinel-2长时间序列的森林物候参数制图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