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服务号)
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
官网移动端

四川省林学会组织专家对省林科院科技项目成果进行评价

本文发布于:
2018-05-28
来源:
四川省林学会
阅读9625
推荐0
评论0

会议图片

2018年5月23日,四川省林学会组织专家在成都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会,对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岷江上游森林植被水源涵养机制与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为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为副主任,四川省林业厅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骆建国、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教授郑有良,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原总工李合意,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陈国阶,四川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教授级高工隆孝雄,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教授级高工刘波共8名专家组成专家评价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科技司负责人、四川省林业厅科技处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四川省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莉主持。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巡视员  厉建祝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巡视员厉建祝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国家高度重视森林植被恢复对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影响,本次项目课题得到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林业行业专项等6个项目的支持。项目契合了我国长江上游岷江流域森林与水关系,植被恢复、森林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等热点、前沿和现实问题,为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总体规划(2016-2020),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岷江流域乃至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恢复重建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决策依据。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希望项目的系列技术和推广应用能为我国的生态安全和构建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际竹藤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  刘世荣

会上,项目主持人,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刘世荣汇报了项目的研究背景、研发思路和主要成效。专家委员会认真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查阅了相关技术资料,并对项目的进行了质询讨论,从项目的技术创新性、成果应用性、市场推广性、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分,形成专家独立的评分结果。同时,专家委员会系统梳理了项目的创新点,理顺了创新点间的逻辑关系,对项目完善材料突出亮点,提高质量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会议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宝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福亮

经专家委员会一致意见,认为项目成果创新性强,意义重大,首次揭示了亚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之间的景观水文循环过程与形成机制,创新构建了高山峡谷退化水源涵养林恢复、人工林结构调整、干旱河谷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等15项配套技术,系统解决了岷江上游植被恢复与水源涵养功能提升的关键技术难题。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森林植被生态与水文过程的多尺度耦合与跨尺度模拟方法,以及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技术和水源涵养林空间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等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川省林业厅总工、教授级高工 骆建国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郑有良

该成果发表论文267篇,其中SCI论文74篇,出版专著、图集6部,授权技术发明6项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6项,成果已在四川及相关省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2016年,全国废止科技成果鉴定,改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科技成果评价。四川省林学会作为省内获得科技成果评价资格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于2017年开展了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工作。评价的科技成果涉及林业、生态、地质、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领域,分别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公正性、权威性得到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学会第三方评价工作在林业科技领域的品牌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