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源头既清 波澜自阔——《林业科学》期刊在坚守中追求卓越

  

《林业科学》期刊用令人信服的业绩证明,它不仅是林业学术第一刊,而且在强手林立的全国科技期刊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全国的自然科学期刊至今进行过3次综合评分,中国林学会主办的《林业科学》不仅连续3年进入中国科技期刊前10名,而且排位一年比一年靠前,2008年排第9位,2009年排第7位,2010年排到了第6位。
  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须知,仅2010年参加评比的科技期刊就包括了全国的4936种科技期刊中的1998种核心期刊,而且,其中尖端技术、高新技术行业的学术期刊众多,高手如林。
  《林业科学》不仅在科技期刊评比中位居前列,而且还曾三度荣获中国期刊最高奖——“国家期刊奖”,连续6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资助期刊,先后8次获得“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刊载的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林业科学》编辑部主任张君颖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2011年还获得中国出版界最高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优秀编辑)”,这也是林业出版界首次获得的中国出版政府奖。
  在林业行业并没有优势的情况下,《林业科学》为何能在强大的阵营中脱颖而出,获得如此佳绩?在中国林学会的采访,让《中国绿色时报》的记者找到了答案。
  学术良知的守望者
  回望《林业科学》厚重的历史,我们会为之肃然起敬:1917年,中国林学会的前身——中华森林会成立;1921年3月,《林业科学》的前身,我国第一份林学杂志《森林》问世,封面上的刊名由当时北京政府大总统黎元洪题写;1929年,中华林学会创办了《林学》杂志;1955年,《林业科学》创刊,刊名由中国林学会创始人之一,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著名林学家梁希题写。创刊以来,我国著名林学家陈嵘、郑万钧、吴中伦先生先后担任此刊主编。
  当下具体主管《林业科学》期刊工作的中国林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岩泉对记者说,学界前辈筚路蓝缕,在曲折艰难中始终坚守自身品格,追求内在价值,打下了《林业科学》深厚的学术根基,对促进林业科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这么一份沉甸甸的期刊传到我们手中时,我们唯有继往开来发扬光大才会安心踏实。不难看出,从事学会工作30年的李岩泉不仅对这份刊物有着不寻常的感情,更有着一种沉重的使命感。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直以来,中国林学会秘书处对《林业科学》这份中国林学会主办的唯一学术期刊,坚持科学、民主、去行政化的管理,要求编辑部把追求学术质量当作办刊的唯一目标,论文能否录用完全由编委会及审稿专家决定。秘书处的领导们在办刊上从不行政干预,但在办刊人力、物力等条件上则是给予全力的支持与保障。
  秘书处的这种管理方式给《林业科学》编辑部的学术民主、科学办刊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一代一代的编辑人都自觉地坚持和传承前辈学人严谨认真的学风,坚持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办刊方针,把追求刊物的品质放在第一位。无论社会环境发生多大改变,甚至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之时,编辑部坚持不跟风、不盲目扩容、不为经济利益所动,始终固守着学术的纯洁,甘当学术良知的守望者。在这里关系稿上不了,秘书处的领导说了不算;发文章,“唯质是视,量质录用”。正是这种长期的坚守,《林业科学》保持了它一贯的学术权威性与高质量水准。
  生命之树常绿
  科技期刊是学术的殿堂,但它必须为中心工作服务,在推进科技兴林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唯其如此,科技期刊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所谓生命之树常绿。基于这种认识,《林业科学》始终把为林业建设中心工作服务当成办刊的根本宗旨,把关注国家林业建设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及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引领林业科技创新当成自己的重要使命。
  50年多来,《林业科学》坚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刊登重点,期刊上发表的3000多篇学术论文,全面反映了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充分发挥了学术期刊引领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作用。
  结合林业中心工作,有侧重地抓好选题是《林业科学》主动服务林业建设的有效尝试。《林业科学》多次配合西部大开发、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和林业六大工程开设专家笔谈。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了突发性特大冰雪灾害,《林业科学》迅速行动,第一时间推出“关注重大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林业的影响——专家笔谈”专栏,请亲赴灾区的一线专家对灾情做初步评估,提出林业恢复与重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面向林业及相关学科科研、教学单位征稿,收集灾情调查、损失评估等数据,收集对森林资源恢复重建的意见与建议。当年第11期推出《重大雨雪冰冻灾害专刊》。此专刊成为冰雪灾害林业恢复与重建后续研究的重要引用文献。
  《林业科学》在办好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的同时,对培养林业科技人才的贡献可以说不亚于一项人才培养工程。
  在记者的手中有一份《林业科学》审稿人张其德先生对《光照强度对青冈栎容器苗形态和生理特征影响》论文3次修改意见的复印件。每份修改意见都是密密麻麻的写满好几页。这原本是一篇不太成熟的论文,张其德一次一次对论文条分缕析,提出学术上的疑点与修改意见,并同时教给作者做学问的态度与方法。在张其德的指导下,作者几易其稿,最终让论文达到了发表的水平。
  学术上的成长多多受益《林业科学》的帮助是众多林业科技人员的共同感受,就连林学界许多泰斗级的人物也忘不了《林业科学》对他们的影响。
  著名林学家、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林业科学》主编沈国舫这样说:“青年林业科技人员以在《林业科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作为衡量自己学术水平和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我在学术成长过程中也得到过《林业科学》的许多帮助。”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业科学》常务副主编唐守正回忆道:“通过向《林业科学》投稿,在与编辑部交换意见过程中我懂得了如何写论文,我经常建议我的学生将优秀论文投到《林业科学》,因为在论文的审稿和修改过程中可以学到知识,积累经验。”
  许多年轻的林业科技人员说起《林业科学》对自己学术上的帮助与提高时,更是感慨良多。国际竹藤网络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范少辉对他第一次在《林业科学》发表论文的过程还记忆犹新:“当时,我还是林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名新兵,我的文章得到《林业科学》的认可,给了我极大的动力与信心。我被《林业科学》不分门第权位,学术至上的作风深深感动,《林业科学》成了伴随我成长的良师益友。”
  《林业科学》自觉传承和维护前辈学人严谨的学风,在追求刊物高水准的过程中积极搭建期刊与科技人员互动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对林业学科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导向作用,而且在与作者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科技人员良好的学风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林业科学》营造的良好学术环境,对林业界的学风建设无疑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林业科学》能保持高质量的源泉。
  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有两个标志,学会与期刊”,李岩泉借用两院院士师昌绪的话诠释了学术期刊的重要性。李岩泉说,林业的使命越来越重大,林业科技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办好学术期刊,是推进科技兴林事业,提升林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由此,办好《林业科学》唯有坚守还远远不够,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质量水平,让刊物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学术效应,这才是对这本有着厚重历史刊物最好的继承。
  专家审稿制度对《林业科学》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林业科学》在稿件接收和审理过程中,先由两位资深专家进行双盲审稿,稿件的录用与否完全由专家做出判断,编辑部坚持做到不唯上、不唯名、不唯亲,严格执行三审制。在纪念《林业科学》创刊50周年大会上,中国林学会首次表彰了“《林业科学》优秀审稿人”,此后又进行了第二次优秀审稿人评选,对那些恪尽职守、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期刊负责的优秀审稿专家进行表彰,进一步树立起实事求是、严谨求实、客观公正的优良学风。
  走出去,开放性办刊是近年《林业科学》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的有效措施。李岩泉带领编辑部成员走访大学、科研院所,在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北林科院等单位多次召开座谈会,与审稿人、作者、读者面对面交流。向他们介绍期刊近年来的稿源情况、审稿程序、期刊在线采编系统的使用等情况,听取基层对期刊的意见和建议,使编辑部能得到丰富的信息,推进选题与策划,稳定住高水平的作者群,从而争取到更多高质量的稿源。编辑部主任张君颖多次给青年科技人员做“科技论文写作”的专题报告,解答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疑问,这种注重培养年轻人的做法受到了基层的广泛欢迎。
  未雨绸缪的前瞻意识使编辑部认识到,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是进入信息时代办高水平刊物必须具备的,必须给期刊的发展建设一个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平台。自2007年起,《林业科学》已连续6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B类项目资助,编辑部在信息化、数字化、规范化建设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开通《林业科学》网站,实现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及在线办公系统;实现过刊全文上网及现刊同步上网;完成编辑部档案数字化,开通短信平台,开发与审稿人和作者沟通的新方式,等等。期刊还在新浪网开通博客,将编辑部的发展动向、期刊的出版动态及时公布,也通过博客与读者互动,扩大期刊网络传播,将创新性强、学术价值高的论文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尽快公布于众。
  50年多来,《林业科学》人员多次更替,但几代办刊人的追求不变,他们始终坚持对信仰的执著、对科学的痴迷、对社会的担当,延伸并拓展着《林业科学》的内涵与品质。至此,我们不难明白《林业科学》在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中有着高度的认同,并且在历次的全国科技刊物评比中能出类拔萃,屡创佳绩的原因所在了。(全文转载自《中国绿色时报》4月3日头版头条)

 

主题词

评论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