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为林业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新贡献——在全国林学会秘书长会议上的讲话

  

 陈幸良

(2015年3月2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传达学习贯彻中央书记处对科协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2014年工作, 部署2015年任务,交流学会工作经验,表彰年度先进单位。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2014年工作情况
      2014年,各级林学会组织按照新一届理事会提出的“继承、创新、改革、服务”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林业中心工作,着力加强组织及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科技奖励、期刊编辑等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学会组织建设及自身建设不断加强。2014年学会在组织建设及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成功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十一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理事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第十届理事会的工作,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理事会。组建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学术权威性的强有力的学会领导班子。二是召开了十一届一次全体常务理事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学会2014年工作要点,讨论决定了各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审议通过了成立古树名木分会、杉木专业委员会、珍贵树种分会和林下经济分会4个新设分会(专业委员会)。三是召开了全国林学会秘书长会议,总结2013年学会工作, 安排部署2014年工作,交流学会工作经验,表彰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组织建设工作年度先进集体。四是学会内设机构得到加强。经报请国家林业局人事司批准,学会调整了内设机构,增设了组织联络部,办公室更名为综合部,咨询服务部更名为研究咨询部。五是各省级林学会和各分支机构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二)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一是综合性学术活动成效显著。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主会场活动、第十一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中国科协年会林业分会场等综合性学术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2014年1月举办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契机,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的主会场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等专家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第十一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规模大、层次高,研讨内容丰富,学术氛围浓厚。会议设主会场和8个分会场,参会代表600余人,交流学术论文近1000篇。年会为广大林业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个综合性、高层次、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中国科协年会林业分会场。林业分会场以森林培育技术创新与特色资源产业发展为主题,全面总结探讨了森林培育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创新模式、林业特色资源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经营模式、综合效益及未来前景等,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研究探讨了下一步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思路、对策和建议,为国家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会议共征集到学术论文120余篇。召开了中国林业青年科学家成长与创新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做了“人生历程和学术发展”的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储成才研究员等青年专家作了专题报告。本次会议组织新颖,创新了青年科技人员交流方式,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学习渠道,受到各方高度评价。二是专题性学术活动丰富多彩。围绕林业新形势与新任务,桉树专业委员会、竹子、森林昆虫、森林病理、森林生态、古树名木、林下经济、森林公园、灌木、银杏等分支机构,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地区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了10余项专题学术研讨活动,促进了学科发展和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大会紧紧围绕森林健康——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我国森林健康所面临的挑战和绿色防控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学术交流。大会设立国际研讨会、四个分段大会和青年学术沙龙进行交流研讨,3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举办了第十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79篇。召开了首届古树名木保护学术研讨会,以及林下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森林生态分会学术年会、经济林分会学术年会、全国银杏研讨会、灌木学术研讨会等专题学术交流活动。三是林业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召开了第二届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林学名词(第二版)》样稿,对样稿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林学名词的最终出版打下扎实的基础。四是各省林学会也结合各地林业发展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江西省林学会召开了2014年学术年会和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技术研讨会,辽宁省林学会召开辽宁千万亩经济林工程建设科技论坛,陕西省林学会召开陕西木本粮油产业学术研讨会。北京、湖南、吉林、福建、宁夏、浙江、黑龙江等省(区市)林学会也举办了不同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三)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一是组织开展了植树节、科技周、科普日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共建绿色美好家园,同享一片蓝天”的林业知识宣讲、花木栽植、森林经营、知识竞赛和森林体验等系列科普活动,来自上地实验小学的91名学生及其家长参加了活动;组织北京海淀、延庆、昌平6所小学的200余名青少年走进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了手工创作与绘画,户外森林生态系统认知、森林植物识别、寻找身边的自然物等林业科普活动。举办了2014年科普日活动。活动期间,200余名青少年实地参观了野鸭湖湿地博物馆序厅、认识湿地厅、鸟类展厅、保护湿地厅,体验了野鸭湖多功能360度全周放映,并在林业科普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湿地基础知识普及、湿地植物认知、池塘生态系统观测等活动。二是组织召开了林业科普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林业科普工作经验,颁发了中国科协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证书,组织中国科协、中国科普研究所和科技日报社等部门的专家推介优秀林业科普教材、展教品、图书、影视作品、文艺节目,繁荣林业科普创作。三是举办了青少年科学营活动。与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中央电视台、中国绿色时报、果壳网、少年科学画报等相关单位合作,组织北京二中、西北五省(区)的50名学生在陕西秦岭长青保护区举办青少年科学营活动,推动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四是《梁希》话剧编排工作有序进行。为积极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载体,弘扬梁希先生绿色先行者的伟大精神,学会正组织编排《梁希》话剧,初步完成了话剧编排的《方案》。五是积极推动林业科普基地建设。启动了全国林业科普基地专家调研考察工作,推动林业科普基地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全国林业科普基地标准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发展。六是开展科普理论研究,开展了大数据时代林业科普信息化发展研究和媒体科普宣传的策划与节目制作等方面的理论性研究。七是分支机构和省级林学会科普活动丰富多彩。各分支机构省级林学会开展丰富科普活动。银杏分会创作出以《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为核心的“1+6”科普读物,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竹藤资源利用分会开展了“绿色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系列科普活动。北京林学会开展系列森林文化项目与活动。辽宁省林学会举办了辽宁千万亩经济林工程专家行科普活动。四川林学会组织开展了专家讲坛活动。安徽、江西、黑龙江、陕西、山西、吉林、浙江、河南、山东等林学会组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科技送春风”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四)决策咨询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创办了《林业专家建议》专刊。学会于2014年4月创办了《林业专家建议》专刊(内部发行),重点围绕国家林业局中心工作和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林业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专家建议。至今已编印了《关于开展国家林业治理体系研究的建议》和《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刻不容缓》、《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 急需加强林业科技服务》、《突破林业生态建设瓶颈,灌木的作用不可忽视》——关于充分发挥灌木在我国旱区造林中重要作用的建议和《关于加快完善集体林区有害生物防治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议共五期。二是承担中国科协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信息报送工作。学会每季度定期向中国科协提交一份科技工作者调查信息。学会第一季度报送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组织面临的困境”,经科协审核通过。三是组织开展桉树科学发展与木材安全调研。学会联合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多家单位、多学科专家赴广西进行了实地调研,旨在了解桉树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促进桉树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四是组织开展了生态文化遗产资源(林业类)调查活动,对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森林生态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挖掘,形成了初步调研报告。五是完成了中国科协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咨询报告林业部分,编报了《2013年林业生物灾害状况和2014年预防与控制林业生物灾害的报告》。六是森林昆虫等分会和安徽等省级林学会也组织开展了专家调研,提出了的专家建议。
      (五)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一是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森林科学论坛暨第十二届泛太平洋地区生物基复合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智利、德国等11个国家,2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期间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做了5个主题报告,分6个专题作了37个专题报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中国绿色时报、北京晚报等10余家媒体与会采访报道。二是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林业论坛”, 赵树丛理事长和台湾“中华林学会”负责人出席论坛,并赴台湾开展了两岸林业科技交流。三是进一步加强双边、多边联系与接触,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密切与国际林联的联系和磋商,在国际林联主席出席第三届森林科学论坛期间,学会理事长、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与其亲自会面,为学会加入国际林联及进一步密切与国际林联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派员参加赴欧洲林业考察,赴瑞典、丹麦参加了城市森林多样性国际会议与现代社会福祉的城市森林国际会议。四是学会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同举办了生态系统帮助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培训研讨会。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专家分别就水土保持防御水灾害作用分析、森林的水土调节功能与管理、生态减灾及IUCN“生态系统保护基础设施和社区”项目、土壤及坡面稳定性及退耕环境项目点研究成果、土壤生物工程技术在陡坡和河岸稳定中的应用等专题作了学术报告。
      (六)认真做好《林业科学》编辑出版工作。完成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第三期项目的各项任务。期刊稿源建设、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期刊影响因子等主要指标稳步上升。期刊再次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完成了学会与福建农林大学合办期刊相关事宜。组建了新一届编委会。
      (七)表彰奖励工作有序开展。组织开展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张齐生等4名林业科技工作者荣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其中张齐生为全国十佳优秀工作者提名人选。组织开展了第四届梁希优秀学子奖的评选。评选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26所林业高等院校和设有林学院的农大、综合性大学上报的候选人70名,经形式审查、专家初审和评审委员会审定等程序,共评选出卢芸等39名获奖者。组织开展了第五届梁希青年论文奖的评选。本次论文评选共收到申报论文508篇,最终评选出获奖论文236篇,其中12篇论文荣获一等奖,52篇论文荣获二等奖,172篇论文荣获三等奖。江西、浙江等省级林学会也组织开展了地方科技奖励表彰。
      (八)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学会两建工作。对照整改落实方案,分工负责,明确职责,限定期限,认真抓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特别是在制度建设、解决突出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职工的认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会风、文风、工作作风等有明显的改善。结合财务审计,大力加强廉政建设,规范财务管理。
      二、学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当前,学会工作既面临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新常态下赢得学会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一)学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1.政府职能转变对学会拓展功能提出新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李克强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国务院各部门2014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中央领导同志对全国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高度重视,习近平、李克强等领导同志都作出了重要批示。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支持下,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工作稳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200个全国学会中,129家学会共承接了349项政府转移职能及相关任务。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人社部、工信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文化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国家中医局、国家文物局等部委都已转移有关职能给相关全国学会。政府职能转变给学会承接政府职能带来机遇,同时也考验我们学会自身能否有条件、有能力有实力来承担。
      2.事业单位与社团改革对学会生存发展带来新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目前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已经落实,下一步社团改革正在制定和落实中,对学会带来的挑战非常之大,长期以来学会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社团运行的条件比较薄弱,政社分开、社团脱钩、直接登记等新的制度、新的规定对学会发展的冲击非常之大。我们必须超前谋划、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深入研究社会组织改革的相关政策,在社会组织改革中争得主动权。
      3.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学会发挥作用创造新条件。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升、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才能更多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才能有效克服资源环境制约,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技社团拓展业务、发挥作用提供了战略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今后一个时期学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新一届理事会提出的“继承、创新、改革、服务”要求,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以创建国内外一流学会为目标,以增强学会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拓展学会工作领域,着力增强学会功能,着力提升学会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全面推进学术、科普、决策咨询、国际交流、科技奖励、期刊编辑等工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展思路:积极争取政府转移职能,不断拓展学会业务领域和功能;深化改革,创新学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不断增强学会活力;组织实施“三大计划、五项工程”,提升学会服务经济社会和林业发展的能力;加强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强化学会智库功能,努力提升学会在国内外的影响,争创国内外一流学会。
      (三)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
      1.实施“三大计划”,服务林业科技创新与发展。
      (1)实施学术引领计划。
      一是加强学术品牌建设。通过多年努力,中国林学会已经创建了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森林科学论坛、现代林业发展高论坛、全国桉树论坛、中国竹业学术大会、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等一系列学术品牌活动。我们要继续深化这些学术品牌建设,把他们做成亮点、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同时要积极创建和打造新品牌。近期要积极培育林下经济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林业论坛等。
      二是促进林业学科发展。定期发布林业学科发展报告。学会每年将选择3-5个林业学科,由各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对本学科科技现状、重点领域、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学科发展建议,撰写并发布学科发展报告。组织编写出版中国林业优秀学术报告,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定期开展林学名词审定和标准制定。
      三是跟踪林业学术前沿热点。学会每年将根据情况举办若干次高层次学术沙龙,围绕林业学科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深度交流;针对学科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跟踪学科发展趋势。
      四是加强学术能力建设。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工作座谈会,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适时举办学术能力提升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学会系统职工学术交流工作能力。
      (2)实施“科普惠民持续行动计划”。
      一是开展全国林业科普基地扶优行动。每年评比、筛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培养一批基地的科普工作带头人和科普团队,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科普工作者的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开展林业科普信息化建设行动。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下多用户、跨平台、富媒体的综合信息传播体系,构建有利于林业科普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构建多对象、多功能、多权限的用户体系,支持PC端、移动端、屏幕端的跨平台服务,构建网站、OA、社交媒介、手机APP的多元传播网;实现信息发布、活动申报、在线评审、工作管理、通讯联络、展示传播、数据应用等立体工作管理。
      三是开展青少年生态教育行动。初步建立起校内外青少年生态教育的模式,创建10个生态教育示范校,培养100个骨干生态教育老师,每年惠及10000名青少年,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举办好第30-34届林学夏令营活动;通过林业科普进校园、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
      四是开展主题节日科普宣传行动。持续开展“植树节”、“世界森林日”、“爱鸟周”、“全国科技活动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防灾减灾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全国科普日”等科普节日宣传活动,每年一个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平台开展活动,每年线上线下惠及100000人次。
      五是开展林业科学传播团队创建行动。为落实《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整合林业科普资源,充分发挥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作用,从林业各学科领域科技工作者中,遴选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科普能力的专家,组成8-10个林业学科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组建8-10个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支持团队开展工作,每年推出10个精品科普报告,开展100场科普报告,面向社会大力普及林业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六是开展林业科学大师之科学精神宣传行动。是以宣传林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为主题,通过出版科学精神专辑、拍摄纪录片、展览等方式,广泛宣传把自身事业追求和人生价值追求同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生态文明紧密联系起来,展示共和国林业科技工作脊梁的光辉业绩、崇高形象,引导广大林业从业人员和公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绿色梦而奋斗的宏伟事业中来。每年开展一名林业界科学大师的科学精神宣传,拍摄一部纪录片,出版一部专著,制作展览,开展巡展活动。
      (3)实施“林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培育计划”。
      一是做好两院院士推荐(提名)工作。组建中国林学会推荐(提名)院士工作机构,广泛动员,严格把关,保证质量,积极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对林业知名专家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林业知名专家的影响力。优先推荐林业知名专家的科技成果参加国家科技奖励评选,为院士评选奠定基础。
      二是扶持林业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积极争取扶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各项政策。认真做好两年一次的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的评选和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组织开展青年论文奖的评选工作,对获奖人员建立后备人才“储备库”作为“苗子”予以重点关注和资助。创造各种条件使他们成长成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是搭建青年科技人才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办好两年一次的林业青年学术年会,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
      2.实施“五项工程”,全面提升学会服务能力和自身综合实力。
      (1)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
      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更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按照地方重视、学会工作有基础、地方企业积极主动的原则,开展 “会省合作”、“会市协作” 、“会企协作”试点,在全国选择一些省、市、县、重点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由学会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围绕林下经济、竹产业、珍贵树种经营、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领域实施创新驱动助力,转化科技成果。选择云南、贵州、东北林区等,开展林下经济创新试验示范,组织专家开展科技研发、技术咨询、信息服务、政策支持等助推林下经济发展;选择浙江、四川等竹产业发展良好、地方政府重视、有企业带动的市、县推动竹产业发展;选择广西、广东等地,助力地方珍贵树种发展。创新助力工程要整合资源、发挥省级学会、分会以及地方科协的协同作用,成为一项实实在在、让显示科技创新的惠民工程。
      (2)实施林业智库建设工程 
      一是组建咨询专家库。发挥学会学科齐全、人才资源密集的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创新组织形式,选聘林业各学科、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林业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企业代表组成咨询专家库,动员专家参与到学会咨询项目中,使其真正成为学会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的骨干,推动学会智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二是开展决策咨询调研。围绕当前林业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关键问题以及林业科技创新中的难点问题,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和加大自身投入,组织专家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调查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真正发挥学会智库功能。
      三是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学会要自觉融入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加大同地方和企业的合作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技术服务活动,有效解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地方经济转型,促进行业企业创新发展,促进林业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强化学会科技咨询服务职能。 
      四是搭建咨询服务平台。针对林业改革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现代林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举办现代林业发展高层论坛、出版《林业专家建议》专刊和建立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等多种形式,搭建一个多形式的决策咨询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发展。
      五是进一步推进各级林学会组织开展决策咨询和技术咨询工作。调动发挥全国林学会参与决策咨询和技术咨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地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决策咨询工作机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咨询服务需求,促进科学决策,引领社会思潮,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实施学会国际化建设工程。
      为建设国内外一流学会,要充分发挥学会作为民间组织、科技社团和学术机构的优势,整合资源,搭建桥梁,切实服务林业的外交大局、服务科技创新、服务林业科技专家走向国际舞台。紧密跟踪国际林业前沿动态,努力发挥学会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的学术作用。继续办好中国林学会的国际品牌学术活动---森林科学论坛;办好海峡两岸林业论坛,进一步拓展与台港澳林业相关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针对林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引进国外人才和先进理念,促进林业发展;继续执行中澳林业交流项目,加强巩固与其他双边关系,拓展项目渠道;加强与国际林业NGO的合作,促进林业与国际接轨,了解世界林业动态;积极推进学会加入国际林联,争取中国林业在国际林联的话语权;为林业在国际组织中任职人员申请资助,鼓励其参加国际组织活动,多发言,宣传林业,提升我国林业在国际组织的影响;通过派出和引进的方式,培养学会自己与国际化接轨的复合型人才。
      (4)实施学会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学会综合能力。建立健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坚持学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对学会的领导,强化与理事、常务理事的联系,充分发挥理事、常务理事在推进学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密切与广大会员的联系和沟通,完善服务会员的有效机制,落实会员的主体地位。强化对分支机构的领导,加强对省级林学会的业务指导,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学会整体功能和作用。
      二是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拓展学会服务领域。积极争取各方赞助,扩大梁希科教奖励基金的规模。不断完善学会科技奖励体系,完善学会评奖机制,进一步提升梁希奖的社会影响力。认真做好向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直接推荐申报科技奖励项目工作。认真做好受教育部委托的林业工程专业评估工作。积极争取科技项目立项及管理、科技评价、成果鉴定、推广、科技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拓展学会的服务领域,增强学会功能。
      三是夯实学会发展基础,增强学会发展实力。开发会员网上申请办理系统,加大会员发展力度,加快会员发展。力争在第十一届理事会期间发展会员1万人。加强学会办事机构建设,努力改善学会办公条件,增强学会实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在会员集中的地区和单位建立基层会员组,加强与会员之间的联系和服务。开展学会专兼职干部培训,提高学会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表彰奖励先进学会专兼职干部,激发和调动学会专兼职干部的积极性。组织举办学会成立百年系列纪念庆祝活动,扩大学会的影响。加强分支机构建设,规范分支机构管理,确保分支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积极创建“5A”级学会。按照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和《社会组织评估指标》,组建创建“5A”级学会工作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加强内部管理,力争2016年通过“5A”级学会评估。
      (5)实施《林业科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
      巩固期刊近年来在提高学术质量和出版时效、加强数字化和队伍建设方面的成果,进一步解决稿源质量不高、期刊国际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扎实推进各项办刊任务的落实,不断探索新办法新机制,为本刊保持国内一流、进入最具国际影响力中文科技期刊行列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使期刊质量和影响力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加强组稿,强化审稿,凸显创新。提高英文编审质量,采取有力措施,为加入Scopus等数据库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中国科技信息所和中国知网国际平台,加大期刊对外推介的力度。加快微信平台等建设,实现移动办公。充实网站中英文内容,提高发布时效。进一步优化审稿专家库。适时为网刊参考文献增加链接。以创刊6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开展公益活动,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公众认知度,增加期刊宣传的持续性。
      三、2015年重点工作安排
      2015年,是“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学会将按照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协的部署安排,认真编制 “学会十三五”规划,使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国际交流与合作、期刊编辑、组织和自身建设等工作方面有平台、有抓手、有创新、有特色。使“三项计划、五项工程”得到落实和推动。
      (一)实施学术引领计划,促进林业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一是着力办好品牌学术活动。举办2015中国林业青年学术研讨会,为促进林业青年人才成长搭建交流平台。举办林下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围绕林下经济学科发展、理论基础、发展模式、政策扶持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举办第十一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二是开展学科发展研究。选择3-5个分会、专业委员会,开展林业分学科发展研究,编写并发布林业分学科进展报告。围绕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出版《林学名词》(第二版),启动海峡两岸林学名词对照研究。编辑出版《中国林业优秀学术报告2015》。三是抓好重点学科专题学术交流。开展重点学科专题学术交流,举办林业政策、珍贵树种、杉木产业等专题学术研讨会。围绕学科前沿热点,组织召开2-3个高层次学术沙龙。四是加强学术能力建设。开展学术交流选题调研,召开中国林学会学术工作座谈会,创新学术交流方式,提升学术能力水平,提高学术交流质量。五是加强对分支机构和省级林学会学术活动的指导,提高活动质量和影响。
      (二)启动实施科普惠民持续行动,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一是组织林业科普报告专家团,围绕林业热点、重点问题举办科普报告、讲座和展览,普及林业科学技术。二是抓好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科普规划编制、资源集成、科普活动策划等重点工作;起草完成“国家级林业科普基地管理办法”,创建第一批“国家级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做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审核及推优工作。三是做好特色林业科普活动创建工作。联合中国绿色时报、《森林与人类》杂志开展“2015影像自然中国摄影比赛”;联合南京林业大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开展“首届‘赛石’杯憧景--美丽中国艺术设计大赛”。 在大赛结束后,举办两个大赛“获奖作品展”。组织各类媒体作好赛前、赛中和赛后展览宣传,把两项竞赛的社会效益发挥到极致。四是举办第31届林学夏令营暨森林科学营活动。五是继续开展“植树节”、“防灾减灾日”、“科技周”、“科普日”等节日科普宣传活动。六是建设林业科学传播公众服务平台。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科普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建成“林业科普基地”、“梁希科普奖”系统,形成中国林学会、专家、地方学会(省、区、市林学会)、基层单位(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及社会各界(学校、家庭)5级用户参与林业科普工作的良好格局;切实谋划“科普志愿者”、“林业科普资源”等系统的顶层设计,适时启动系统建设。七是完成梁希话剧剧本编写工作。八是召开全国林业科普工作培训与经验交流会议,交流经验,探讨科普工作新思路、新举措。
      (三)抓好学会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建言献策作用。一是举办第二届现代林业发展高层论坛,围绕林业重点、热点问题深入研讨,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二是启动智库建设工程,遴选首批智库专家。三是继续抓好《林业专家建议》专刊。选择几个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约稿。同时,组织相关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提出有价值的决策建议,供决策参考。三是完成好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的工作。充分了解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映他们的心声和诉求。四是开展天然林全面保育的战略及其风险与对策调研,提交专家建议。五是组建中国林业专家库,为学会开展决策咨询、科技奖励、科技评价等工作奠定基础。六是制定林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启动实施教育部委托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做好准备。
      (四)进一步加强国际及海峡两岸民间科技交流与
      合作,提升学会国际影响力。继续巩固近年来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果,加大“走出去、请进来、促合作”的工作力度,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外林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一是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林业论坛,加强海峡两岸林业科技交流。二是举办桉树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科学栽培与绿色发展:可持续的桉树商品林”,将有来自世界各国政府、大学、研究机构、相关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员与会来共同研讨和分享理念与成果。三是执行好中澳农业合作项目。按照中澳农业合作协定(ACACA)框架协定,中国林学会作为中澳林业国际交流项目单位,将组织桉树相关的专家学者于2015年4月参加澳大利亚新西兰林学会联合年会,开展交流与合作。四是继续争取加入国际林联。五是与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合作,进一步促进林业民间国际交流与合作。六是举办第六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及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
      (五)强化质量管理,进一步提升林业科技期刊影响力。召开第十届《林业科学》编委会成立暨创刊60周年纪念会。修订编委会工作条例,充分发挥编委会的学术引领和把关作用。总结办刊经验,展示办刊成果,充分发挥期刊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与有关组织合作开展建设期刊公益林活动。争取继续列入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建设项目。通过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提高稿源质量、加强平台建设,进一步发挥期刊的学科引领及人才培育作用。召开2015年的林业科技期刊分会换届会暨第五届全国林业科技期刊发展研讨会,促进林业科技期刊发展。
      (六)认真组织梁希奖和青年奖评选,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组织开展第六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第五届梁希科普奖的评选,组织开展第十三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的评选和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的推荐工作。加大奖励宣传工作,提升奖励的影响力。
      (七)实施创新助力工程,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根据中国科协有关部署和要求,2015年拟选择浙江、云南、贵州、福建等省的有关市县和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试点,通过建立学会服务站、项目合作等形式,学会牵头组织,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示范带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举办第三届中国银杏节,搭建银杏科研、培育、加工综合交流平台,促进银杏产业发展。加强与林业相关企业的合作,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八)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增强学会功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批示精神,开展调查研究,做好沟通协调,积极主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力争在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科技项目立项评估、鉴定、验收等管理工作等方面取得突破。
     (九)大力推进学会组织建设与自身建设。今年是学会组织建设年。要以启动学会能力提升工程为切入点,抓好组织体系建设。认真做好社会组织评估准备工作,尽早参加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并力争取得最好结果。要把组织建设和信息系统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抓,认真开展会员登记网络系统建设、网站建设、微信官方平台建设,尽快完善基本网络信息体系。召开分支机构管理暨负责人培训会议,规范分支机构管理。做好组织联络部设立和人员配备工作。密切与会员、理事、常务理事的联系,加大会员发展力度,加强学会网站建设,使之成为学会综合服务的重要平台。
      (十)组织开展两院院士候选人推选工作。按照中国科协的有关部署,制定院士候选人推选实施细则,组建院士候选人推选专家委员会等机构,组织开展林业领域院士候选人的推选工作。积极与中国科协和“两院”联系沟通,取得他们的指导,争取好的遴选结果。
      同志们,做好2015年的各项工作,关键是深入学习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学会工作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大局,扎实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题词

评论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