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向科普先驱、杰出的林学家梁希先生学习

  

 



赞扬梁希先生

    我国中年以上的林业管理干部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大都知道梁希这个光辉的名字。或许,期间的大多数人,正是由于受到梁希先生所描述的“一幅美丽的远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的伟大感召而选择了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
梁希先生(1883—1958)是我国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国务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诗人和书法家。

    梁希教授的业绩已青史流芳,万人敬仰。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同时担任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席,在政务繁忙,年过花甲的情况下,依然拨冗治学,精勤不懈,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科普文章,为我们当今的林人树立了崇高的典范,铸出了真正的楷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梁老部长是我们科普的先驱,梁希教授是我们科普工作者的导师!

炽热的爱国心 强烈的使命感


    先生年少时期,曾在浙江武备学校学习,由于成绩优异,清政府以官费送他于1906年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海军,他因不满学校对中国学生的歧视,毅然退了学,转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林科,1916年先生学成回国,任教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后改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为了从欧洲直接汲取先进的森林利用和森林化学方面的科学技术,先生于1924年自费出国,前往德国萨克森林学院进修,历时四年多。1927年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森林学教授;1932年转到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教,直至南京解放。

    不言而喻,解放前的三十多年,梁教授为我国培育了数量可观的高级林业人才。同时,先生还撰写了《民生问题与森林》、《西湖可以无森林乎》《造林在我们自己国土上》、《科学与政治》等语重心长,使人昭昭的不朽力作。
在《民生问题与森林》一文中,先生将时代划分为三。“第一个时代是原始时代和游牧时代。……全球都是树木,人民就住在森林里面生活。”进化学家说:猴子是人类的祖先。先生却断言:“森林是人类的发祥之地。人类所以能够发达到现在的地步,都是森林的功劳。”并一再提醒人们要“饮水思源”,“要把森林看得神圣似的才对。”

试想,如果人类真的“把森林看得神圣似的”,那么,当今世界的重大环境与生态问题,诸如森林锐减、物种消失、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酸雨污染、环境恶化、气候异常等等,就不会出现的如此迅猛,如此严重了。

    先生详细论述了自十九世纪以后的第三个时代,并从森林与食、与衣、与住行四方面,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证明现代建设与现代生活同样不可须臾离开森林!

谈古论今 引人入胜


    我们常说,科普创作要注意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统一。要达到这个境界,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爱国热忱,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广博的百科知识,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

    梁老不愧为科普名家和高手。他在《西湖可以无森林乎》一文中,深感“山无林荫,水无树影”乃西湖之缺点所在。“客从莫干来,则嫌其热;从天目来,则嫌其俗;从庐山来则嫌其平;从欧、美、日本来则嫌其干燥无味。盖除明庵古刹外,森林则滥伐一空名声云何?”先生引经据典,宏论犀利,对官僚、军阀、豪绅们骄奢淫逸、争相在杭州建别墅、盖洋楼、大肆破坏西湖林木的行径,满怀义愤,痛加抨击。
众所周知,文章开头难。为了着意描绘西湖之美,开篇首句先生借用了民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紧接着引用了白居易词《忆江南》名句“最忆是杭州”。继而古典频出,先是“此一副天然摩诘图”,摩诘乃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的字,其诗画皆以田园山水为主题;接着便是“不懈公输之断,马钧之雕,云影山光,触处皆是……”,公输者,鲁班也;马钧者,三国时的“天下之名巧”,即今之机械制造家也。加上作者笔下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六桥烟柳,三竺风光”的渲染,西湖真不愧为“世界重宝”,“人类仙乡”。

    此后,作者笔锋一转,指出森林皆砍伐一空,无异于西湖削去了发肤,徒让人“掩口而笑”罢了。其对比之绝,淋漓尽致;其痛彻之情,溢于言表。
末了,作者指出西湖造林的迫切性,呼吁当局不要“斤斤于洋楼番馆”,而要广植苍松翠柏,恢复西湖“美术化、天然化、民众化”之美,还西子以本来面目。

    以议论文针砭时弊,普及森林与风景区的相关知识,在当时,恐怕是爱国学者的最高一着了。从文学上看,全文似散似骈,清新优美,淋漓酣畅,充分显示了梁老的忧患心绪、渊博知识和文学功力。的确,梁老的文章能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促人上进。

文笔清新 语言生动


    写文章是让人看的,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对象,当然也有不同的写法。

    党八股要不得,因为它“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象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科普作品,无论是单本、短文、诗歌、绘画、影视、相声、剧目等等,都必须讲求科学,合理真实,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以达到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促进生产和文明的目的。

    梁老的作品,篇篇妙笔生花,句句朗朗上口。

    1954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出版了梁老撰写的《森林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一书,谈论了森林对农业建设的作用,森林主产物(木材)对工业建设的作用,以及森林副产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一万多字的小册子,结构相当完整,行文如叙家常,信息量大,可效性强,以事晓理,以理服人。

刊于《旅行家》杂志上的《绿化黄土高原,根治黄河水害》,标题气壮山河,催人振奋。文中的“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早已成为全国人民和广大林业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和座右铭了。

    1956年,在《青年们起来绿化祖国》一文中,七十三岁的老部长挥毫盛赞“青年,象征着一年的早春,一日的早晨;象征着万山的苗,万木的梢,又由于天真和纯洁,象征着百川的源,百壑的泉。”这是何等的爱抚、何等的亲切、何等的赞誉、何等的期望啊!老人相信“这是一种力量,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力量,用了这种力量,可以消灭山荒,可以消灭沙荒,可以使内地各省一亿多公顷山地全部绿化。”

    同年,老科学家通过正反事例,向高中应届毕业生介绍了林业和林学,使报考林学的人数倍增。如今,1960年毕业的学子,大都具有高级职称,分别在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上承担重任,孜孜奉献。

    此外,梁老还写了《农民需要科学翻身》、《妇女有权力要求科学家普及科学》、《广泛发展工会与科普协会的合作关系》、《人民的林业》、《让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等影响深远的文章。

学前辈重视科普 求实效振兴林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林业要靠教育,要靠科学,要靠领导,要靠政策。科学技术的推广,政策法令的贯彻,都离不开普及和宣传这些媒介。

    科普工作是群众性工作,也是长期性任务,单靠领导和科普积极分子是不够的。我认为,国外有些学校要求大学生、研究生在撰写科研论文的同时,必须提交相应的科普作品,这种做法是非常可取得。因为要把科研成果变成通俗易懂的普及作品,当事人是最有条件的;其次,从学生时代就提出此种要求,对他们以后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可以奠定基础或养成习惯。从战略上看,这种早期培养比后期动员参与科普要主动的多。

    当前,我国高等林业院校尚未提出这一要求。那么,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单位领导似应有个明确态度,要求他们尽快学会作科普宣传。由此可以预见,科普工作的后备军将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科普工作是开发性工作,也是创造性劳动。搞科普,除了要有爱国心,事业情,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要有准确凝练的表达能力外,还要顺应形势和时代的要求,积极采用各种手段和形式,以扩大宣传效果。

    首先,科技人员应当明确,要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要想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没有科普这个桥和船,是很难到达彼岸的。所以,作为科技工作者,应当理直气壮地把科普这副担子挑起来。

    另一方面,有关领导也应转变重科研论文,轻科普作品的旧观念,应当提倡并鼓励科技工作者既会搞科研,也会搞科普,并在具体政策上落实下来,这样就能不断地壮大科普队伍,繁荣科普创作。

主题词

评论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