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人工林多目标经营

刘世荣(中国林科院院长)

2000-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大规模人工造林功不可没。人工林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天然林压力,20多年保护天然林,人工林实现了需求替代。

人工林业绩斐然,但它的问题存在于和天然林的差异。从生态学讲,人工林是人工主导的系统,主要以初级生产林木为主,缺少动植物等调节。为什么人工林出现这个问题?首先从生态学理解,因为结构的不合理性,会出现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受病虫害风险较大的问题。且短周期连栽会造成地力衰退和长期生产力下降。

新时代经营人工林要从需求和认识上发生改变,从过去仅强调木材和非木质产品到重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人工林最弱化的是生物多样性。健康的森林和健全的功能需要保障,这种情况下我们强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经营和传统系统经营有什么区别?生态系统经营是强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仅是自然的要素,还要把人纳入生态系统中;不仅是单一的木材生产,还要强调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健康过程,后期达不到生产力的稳定。核心是要提高对人工林结构的认识,包括人工林的结构、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

人工林经营要怎么做?

第一,从面积扩大转变为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力,从提高蓄积量转变为提高人工林质量和产品价值。从单一木材生产转为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多目标经营,兼顾短周期速生材与长周期高价值木材生产,维持森林连续覆盖、生物多样性、地力与长期生产力以及固碳增汇功能。

发展混交林和实施人工纯林的近自然化改造,倡导天然更新或人工-天然复合更新,增加生物多样性,籍以增强人工林生态系统抵抗气候变化的韧性。重视发展乡土珍贵树种、发展基于目标树的大径材培育。

第二,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人工林镶嵌复合景观,优化景观的结构、质量、格局和功能多样性,提高多样化的景观产品、服务功能和生态过程。从传统林分经营转为景观格局的优化管理,通过不同树种、年龄、混交方式等斑块的合理配置,优化山水林田湖草复合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三,中国人工林呈多元化发展格局(多林种、多树种、多种模式),按照自然环境、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布局,实施不同主导功能的人工林多目标经营(用材、油料、能源、碳汇、林草、林农复合等)。

第四,发展规模化、智能化和集约化人工林精准经营,要改善传统作业方式,倡导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的人工林多目标经营。

第五,人工林不能替代天然林,而是其作用的补充,特别是发挥其在减贫和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需要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人工林经营对策。要关注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保护,尽量在景观尺度上构建不同树种的混交林并保留天然林残存斑块。加强人工林经营的标准规范、政策制度和技术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