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服务号)
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
官网移动端

诲人不倦的梁希先生

本文发布于:
2004-03-18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报
阅读5872
推荐0
评论0
      北京林业大学西侧矗立着一尊座北朝南的半身铜像,这是我校为纪念我国著名的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近代林学和林业的开拓者之一——梁希先生而安放的座像。

    2003年12月28日是梁希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他的一生主要从事林业教育和林产化学的研究工作。1949年,当他66岁高龄时,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出任了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垦部长(于1951年11月5日改称林业部),直到1958年12月10日病逝。他在林业部部长任期内,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绿化全中国的林业建设方向,把新中国林业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梁希先生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生,为实现祖国绿化的伟大理想而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本文仅以梁希先生从事林业教育的事迹作此介绍。

    梁希先生从日本留学归国之后,于民国5年(1916年)就在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任教,并兼任林科主任。直到1923年再次出国深造。在此期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林业学者和专家。曾在北林大任教殷良弼教授(1894年-1982年),白埰教授(1899年-1968年)就分别于1917年和1923年毕业于该校。

    1927年,梁希先生从德国学成归国,又任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也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主任。此后不久,因为政治原因,他于1929年起先后在浙江大学森林系、中央大学森林系任教,直到全国解放接任林垦部长,一生中有三十余载在从事林业教育事业。

    梁希先生任课总是自编教材,且不断修改。对学生也是严格要求,从思想上、生活上、事业上关心学生,真是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民国30年(1941年),中央大学由于抗日战争由南京迁往重庆。森林系有五名毕业生江良游、黄中立等(其中任玮先生是我校“文革时期”在云南办学期间的森林病理学教授),梁希先生赠诗云:“一树青松一少年,葱葱五木碧连天。和烟织出森林学,写在巴山山那边。”(梁希 1941年5月19日)

    梁希先生把5名同学比作5棵青松,5木正好构成“森林”,巧妙的构思中蕴涵了老师对学生殷切希望和深厚的感情。时至今日,这首诗也是对青年学生的激励!

    吴中伦先生于1945年在中央大学考取了公费留美,行前也得到了梁希先生的赠诗。“大火西流七月光,碧天无语送吴郎。定知三载归来后,沧海茫茫好种桑。”吴中伦(1913年-1995年)先生在梁老先生的勉励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赶回国内,先后在林业部任总工程师、林科院院长、林学会理事长等职,为祖国林业事业做出了贡献。

    梁希先生在出任农垦部部长之后,很重视林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林业建设培养人才。在他的积极建议下,1952年成立了北京、南京、东北三所林学院,并在13个农学院校建立了森林系,大力培养林业人才。到1958年,全国已有11所林业高校和19个森林系及几十所林业中等专业学校。这对实现梁希先生提出的“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宏愿,有了业务人才的培养基础。

    梁希先生1958年冬,重病住院医治之时,还时刻关注形势发展,他从前去探望的山东农学院森林系程跻云先生(1896年-1994年)处了解到,林业院校与科研机构要迁往边远地区后,他很是忧虑,讲到:“留在原地为宜……”直到乘鹤西去之时,他还在念念不忘林业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我们今天来纪念梁希先生120年诞辰的实际行动就是应该刻苦学习本领,实现梁希先生于1951年撰写的《新中国的林业》一文的结束语中提到的“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