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后有害生物防治面临新挑战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分会场纪实

图片8

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走。正是怀着这种学习态度和愿望,在11月8日~9日两天的时间里,200多位来自全国68个不同科研单位、农林大专院校、管理和生产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分会场会议,他们认真聆听专家报告,争相发言请专家答惑解疑,营造出紧张、激烈而又和谐的森林昆虫学术研讨氛围。

研讨会独具特色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分会场表现出学科交叉的优势,会议不仅涉及森林昆虫学,也有分子分物学、化学生态学以及遥感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内容。会场不仅有业内著名专家的报告,还有很多知名专家的青年助手或研究生上台演讲,充分体现了老、中、青专家传、帮、带的特色。会议还吸纳了众多企业的代表,搭建了产、学、研的平台。另外分会代表还参与了国家林业局造林司主办的苹果蠹蛾和桉树枝瘿小蜂的研讨会,使科学研究与生产需求结合更加紧密。本次分会场有较多的报告是关于松材线虫病及其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基础研究、监测和治理技术研究,桉树害虫的危害与防控技术的研究成果,体现出科研工作者对国家重大森林灾害的高度关注。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形势十分严峻

有专家指出,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每年都在1.8亿亩左右,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任务仍将十分艰巨。我国林业快速发展,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任务加重,加上气候变化导致一些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范围等发生变化,防治技术面临新的挑战。另外,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和交流快速增长,外来生物入侵日趋严重,这两年几乎每年都发现了新的入侵有害生物。

林改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出现新问题

会议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农民对森林资源保护的意识增强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地区“有虫了,才打药”的现象十分普遍,预防意识不够,而且联防联治工作跟不上,林改后集体林地相对分散,各家各户防治时间、防治方法不统一,防治效果不理想。即使联防意识跟上了,防治技术缺乏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短板”。新出现的林业有害生物都是农民未曾遇到过的,一旦发生就会束手无策。此外,集体林中的公益林和商品林防治投入政策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一些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防治给农民造成了损失,没有补偿政策。

这些都是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尽快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有害生物防治的基层服务保障体系,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将成为巩固林改成果和稳步提高林改效益的障碍。

尽快完善基层服务保障体系

专家认为,应尽快完善有害生物防治的基层服务保障体系。相关部门应尽快实施专项调研课题,林农的自身利益林农最关心,在尊重林农意愿的情况下,要从群众中寻找智慧,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总结和完善林农的自我服务途径和方式。政府应建立财政、金融和保险支持保障制度,逐步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森林保险试点,以保险的形式转移农民的风险。政府还应加强科技支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性强,要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一些技术瓶颈要取得突破,要在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科技推广职称系列,鼓励技术人员能专心投入到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示范中去,并能及时为农民提供专业服务。还要加强对基层服务组织的培训,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层服务人员的素质。同时,可利用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业当“村官”的机会,探索建立乡村“树木医生”的机制。(中国绿色时报 张勤)
 

img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