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分会纪实

图片1

第二届全国林业学术大会新设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分会场,这说明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和实践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分会场邀请了国家林业局保护司、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国家级重点学科等自然保护区、高校、科研单位、产业单位代表参加。与会人员从野生动物生物学与生态学、自然保护区管理、湿地与生态旅游3个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整个会场充满了活跃的学术气氛。

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尚有不足

在国家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推动下,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速度、规模都在快速发展中,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自然保护区间物种保护的有效联合机制仍未形成;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压力很大,资源的储量与变化规律仍需要长期的监测与研究;管理粗放,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仍未能有效地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有效的管理机制尚需完善。专家建议:未来需要加强保护区建设方面的投入,要在一些领域开展重点研究,如自然保护区网络构建与有效管理机制、自然保护区社区社会问题研究、如何有效解决社区发展问题、促进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的评估技术等。

要加强湿地监测、管理、恢复的研究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我国现有100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总面积为3848.55万公顷(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数据)。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程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普遍破坏。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自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专家建议我国的湿地研究要在以下方面加强:湿地补水策略与机制研究,高寒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保护机制研究,建立湿地环境和生物监测体系,制定湿地监测国家标准(生物和非生物)、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标准,湿地对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和示范,中国国际河流湿地生物多样性与开发管理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湿地保护与管理制度研究。

应积极推进野生动物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野生动物利用大国,野生动物利用的历史长、种类广、方式多,特别是在医药、服装、饮食、工艺品等许多领域的利用已形成传统。过去由于缺乏科学指导,过度开发使得一些物种逐渐走向濒危,目前相当多的野生动物药材、毛皮等产品已经不能从野外获得,或者野外种群难以提供持久、足够的产品。因此,积极开展野生动物的人工驯养和产业化,不仅可以持续地提供野生动物产品,还可有效减少野外种群的压力。积极扩大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的人工驯养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因此,专家建议:国家应对林业部门赋予更多的职责来专门负责建设和管理野生动物产业;要设立专门的公益性投资用来支持动物生态习性、生理、营养、繁殖等驯养繁殖前期基础研究和产业化项目;对产业部门和生产部门要给予宽松、合理的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对于重点地区,野生动物产业应纳入地方农林业发展体系中,以特色农林业发展模式进行推进;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职业技术学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推进企业和管理部门领导、技术人员到国外考察、学习野生动物产业发展状况,创造吸引外资、国际合作的机会。(中国绿色时报 雷姝彦 杜艳玲)


 

img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