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孔庶

时间:2009-05-23 15:00来源:未知 作者:郭丽萍 点击:

  

浙江宁海人。1987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1990年获南京林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南京林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一直从事针、阔叶用材树种以及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工作,负责主持包括国家十五攻关、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课题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有4项通过了鉴定或验收。曾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优秀论文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重大学术成果和专利技术各1个;在各类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独立编撰著作1部;科研成果推广新增产值超过6157万元。1998年被选为《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入编人物,2001年为《中华优秀人物大典》(世纪精英版)入编人物。获2002年度南京林业大学院士基金学术进步一等奖。2003年被共青团南京市委授予"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先进事迹

夙兴夜寐育种人---记南京林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季孔庶

提起季孔庶,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他从事的研究工作--遗传育种,圈里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现在,季孔庶的头衔比较多,但差不多全是和林木遗传育种有关系的:国家林业局和江苏省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全国林木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林学会林木引种与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之所以有这么多头衔,是因为季孔庶在马尾松和鹅掌楸两个树种的育种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马尾松可以扦插了

季孔庶的经历说起来不简单也不复杂: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到一家蔬菜公司干了3年,从事蔬菜育种和植物激素研制工作;1993年,考回母校南京林业大学,师从王明庥院士和王章荣教授研究林木遗传育种学;1996年博士毕业,留校从事针叶林用材树种和阔叶林用材树种以及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工作。

作为我国独有的树种,马尾松广泛分布在南方17个省(区、市),是纸浆原料林的主要树种。但长期以来,马尾松的繁育一直依靠种子种植的方式来进行,扦插繁育的问题总是解决不了。季孔庶决定啃一下这块硬骨头。从1993年,他即开始从事马尾松无性系繁育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学校在福建省有个繁育基地,为取得第一手数据,季孔庶常常奔波于学校与基地之间。那段熟悉的旅程,他不知跑了多少次。

"那时的交通不比现在,坐车到了住宿的林场后,为了开展相关试验,到试验点还要走5个多小时,全是山路,特别难走。晚上回来,要就着煤油灯整理数据。说实话,白天累了一天了,晚上真想好好休息,但不行,当天的事必须当天做。"就这样,季孔庶整整忙碌了9个年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季孔庶从事的马尾松无性系繁育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马尾松无性系繁育理论,创立了马尾松无性系繁育技术体系,用他的话说"马尾松终于可以扦插了"。当年,以扦插方式繁育的50万株马尾松全部成活。

马褂木是个好树种

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在苗木市场上对一种树种的需求特别旺盛,这种苗木有个特别的名字:马褂木。其实,它的学名叫鹅掌楸。

1963年,我国已故的著名林木遗传育种学家叶培忠利用1930年代引种在南京明孝陵的一株北美鹅掌楸与中国鹅掌楸进行人工杂交试验,获得了鹅掌楸属的种间杂种,从而开创了鹅掌楸杂交育种的先河。

鹅掌楸也在季孔庶的研究范围之内。博士毕业后的那几年,每逢5月,季孔庶都忙得一塌糊涂:跑基地,上树梢,为鹅掌楸授粉,然后贴标签,标明每一朵雌花的父本与母本。到了10月,种子成熟了,他又仔仔细细地把每一个聚合果采下来,比较个中差异,选出其中的优良种子。"干这个活儿最怕下雨,一下雨,全得泡汤。花落了,标签也找不到了。一切都得重来。"但经历得多了,季孔庶也就不在乎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三次不行,再来,直到成功。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试验,季孔庶成功制定出了鹅掌楸属植物的繁育策略。2000年4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的"Symposium on Hybrid Breeding and Genetics"会议上,他详细阐述了"鹅掌楸属植物的繁育策略",得到与会专家的赞赏。

季孔庶说,马褂木是个好树种,经过杂交培育出的马褂木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病虫害少、观赏价值高、用途广泛等特点,自己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就是想推广这种兼具绿化与用材的新树种。

"一个新树种或新品种的选育成功,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与一定范围空间的试验,更需要知识的积累、继承与创新,而林木的育种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与耐心。"回顾这些年的历程,季孔庶觉得,自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叶培忠先生,没有王明庥院士和王章荣教授,可以说就没有他的今天;他还觉得自己的成功与实验室的团队协作分不开。"下一步,我还想在这方面继续钻研下去,选育出更优秀的品种,希望将来能够达到培育技术的标准化和繁育规模的产业化。"

成功只属于过去

这几年,季孔庶可谓硕果累累: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省级推广项目3项、国家林业局项目3项、市级推广项目2项、横向委托项目多项;参加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马尾松遗传改良与培育专题、省(部)级攻关、"984"等项目多项;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独立编著了《马尾松人工林培育技术》。

截至目前,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已有5项通过鉴定和验收,其中两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获专利1项。他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带来的经济效益超亿元。

面对这些荣誉,季孔庶显得很平静,"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一个人不能总是沉湎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应该向前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孙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