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谦

时间:2009-05-23 16:51来源:未知 作者:郭丽萍 点击:

  

浙江庆元人。1985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现为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第七届青年联合会委员。主要从事食用菌生物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攻关、省级科研项目2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获地厅级一等奖10项。首次探明了花菇成因和低产原因,研究总结出了居国际领先水平的"花菇高棚层架立体培育技术";研究总结出香菇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规律及香菇节木栽培新技术。有关科技成果累计创产值69.63亿元,新增经济效益25.57亿元,减少了阔叶树资源消耗37.5万立方米,促进了食用菌生产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生产模式转变,带动了浙西南山区经济、社会的振兴。1995年获得浙江省第三届青少年英才奖一等奖,1996年获得了浙江青年科技金奖,2000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人才"称号,200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得第七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2004年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2005年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食用菌行业"新闻人物"。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5篇,主编专著5部。


先进事迹:动力来自社会责任——记浙江省林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吴学谦


吴学谦在食用菌主产区调研

不曾与吴学谦谋面,电话一端,依然能感受到他对事业的那份执着。说起自己的老本行——食用菌研究与成果产业化,他滔滔不绝,透出一股子兴奋劲儿。

吴学谦的故乡浙江省庆元县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然而,怀揣着祖传技艺的庆元菇农并未因种菇而富。1985年,吴学谦从浙江工业大学微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开始了创业历程。

时光荏苒,转眼20多年过去了,当年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如今令人刮目相看:从庆元县食用菌研究所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为浙江省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全国食用菌学科的带头人。

吴学谦认为是兴趣和责任促成了他走上食用菌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之路,“我热爱我的专业,有责任将自己的智慧奉献给家乡人民。”

他多次谈到,作为一名农林科技工作者,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才能为农民的脱贫致富作贡献。20多年来,吴学谦与同事一道通过培训和示范,使菇农们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原木砍花法,采用纯培养香菇菌种进行新法栽培香菇,使香菇单产提高3倍以上。他还推广了代料香菇高产栽培技术,与他人合作选育成功多个香菇优良新品种,在全国14个省200余个县(市)得到推广应用。

近几年来,他探索了香菇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规律,总结出香菇高效节木栽培新技术,大大节省了香菇生产对阔叶树资源的消耗。他还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胶囊菌种工厂化繁育工艺和胶囊菌种质量检测方法,在我国建成首条食用菌胶囊菌种工厂化繁育生产线,并成功地将SCAR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香菇品种的快速鉴定。他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由于代料香菇栽培技术的普及,1990年以后,我国香菇出口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香菇产业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光靠扩大种植规模显然不行,促进香菇生产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是关键,”吴学谦说。

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商业价值及市场前景都优于普通香菇。传统观点认为,花菇必须在低温、昼夜温差大和干燥的生态逆境中才能形成,因此人工培育难度很大。“花菇形成机理和低产原因还没有被真正搞清,因此制约了花菇的培育,”吴学谦说,“我带领课题组从花菇形成与微环境因子关系研究入手,首次探明了花菇成因,证实了花菇形成并非仅取决于外部生态条件,还与内部因子尤其是子实体成熟度密切相关。”根据花菇成因新观点,吴学谦进一步开展了花菇培育试验,研究总结出花菇高棚层架培育技术,从而使花菇发生率提高了一倍多,使我国代料香菇的出口竞争力大幅提升,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香菇生产国和出口国。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吴学谦以省林科院为技术依托,先后创建了省级食用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组建了从事食药用菌和植物多糖精深加工的浙江益圣菌物发展有限公司。

吴学谦认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食用菌具有提高免疫力和抗癌、降血脂、降血糖等功能,可将其中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出来研制成保健品和药品,以工促农,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还可用微生物工程技术提升食用菌工业化生产水平,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吴学谦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到食用菌主产区和加工基地现场指导,大部分时间被工作占据,他时常感到愧对家人。他说:“每次回家,会非常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我会多承担一些家务。虽然聚少离多,不免招来妻子和女儿的埋怨,但每当要离开家的时候,妻子总会对我说,好好做你的事情,家里这边有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