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时间:2009-05-23 17:19来源:未知 作者:郭丽萍 点击:

  

甘肃省镇原县人。199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市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北京林学会秘书长、北京市农林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水源保护林经营的理论与技术、区域发展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先后负责了中德林业技术合作"北京密云水库流域保护和经营"项目、中美合作"北京八达岭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中日合作"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可持续发展调查规划"项目、中马科技合作"生态垫在北京防沙治沙工程中的试验示范"项目、中韩合作"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示范"项目等15项国际合作项目,参加了国家林业局2004年"948"项目"旱地生态经济型树种引进技术开发"等科研项目,并主持了国家林业局2005年"948"项目"柏肤小蠹信息化合物分析合成及应用技术引进"和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科研项目2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获,2005年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2005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先后在一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9篇,出版专著7部。


 先进事迹:真心真意交朋友--访北京市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小平

王小平与外国专家谈项目合作

初识王小平,是在前不久八达岭林场通过森林认证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北京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负责人,面对多家媒体记者的提问,他侃侃而谈。

王小平个头不高,留着小平头,白衫灰裤,貌不惊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又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人不可貌相。他平均每个工作日接待两名外国人,他是北京林学会秘书长,还承担着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和硕士论文的指导工作。

黄土高坡长大的王小平与林业有着很深的情结。孩童时代,窑洞旁的二三十棵杏树是他们全家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他说,对树,他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王小平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后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项目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管理,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1997年4月的一天,校方通知他陪同中德林业技术合作项目组专家考察密云水库项目区。

到达密云水库时,正赶上中德专家召开现场工作会。交流中,由于翻译不熟悉林业术语,致使双方沟通出现障碍。情急之下,在旁的王小平客串了一把翻译,他的专业素养及自信,令在场的中外专家和官员刮目相看。在接下来40多天的考察中,王小平不仅充当翻译,还成了林业技术咨询专家、爬山向导。

"事先校方只安排了3天时间,但由于专业对口又懂外语,德方希望我能参与项目的全程考察,"王小平说,"这段经历使我对林业国际合作项目这个新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找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1998年,王小平获得博士学位,随即作为主要技术专家参与了中德合作项目工作。2001年,北京市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成立,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同行认可,使他成为无可争议的负责人。

"如果没有这次经历,也许我会选择回甘肃任教或者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后,"他说,"这次经历让我找到了人生坐标。"

从学生一跃成为政府官员,王小平把这种角色转换解释为,从与树木打交道到与人打交道。

王小平说,项目办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北京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的申请、管理和实施,面对不同国籍、种族、宗教信教的外国专家,"首先你要与他们交朋友,如果就项目谈项目、就合作谈合作,到头来既没项目也无法合作。"

王小平认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彼此平等、相互尊重。他说:"工作时我从不唠叨,与老外对话总是信心十足,有时还会跟他们开玩笑。"

北京市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已经成立5年,回忆当初的创业阶段,王小平深有感触:"全新的环境让我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自己动起来,让大家有事做。"

项目办最初两年处于耕耘阶段,随后的3年开始收获。他先后负责中德"北京密云水库流域保护和经营"项目、中美"北京八达岭森林健康试验示范"项目等15项国际合作项目。2001年8月,王小平从德国大使馆拿到第一笔国际合作项目资金,"虽然只有7500欧元,可那种感觉比后来拿到750万欧元还兴奋。"

随着项目办业务领域的逐渐扩大,对外交流也日渐频繁,项目办从最初每年接待来访专家68名发展到目前的每年500多名,并先后与22个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关系。为了拓宽国际视野,学习国外先进理念,2005年,项目办组织北京园林绿化系统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共33个团200多人赴国外考察。

"林业国际合作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合作,它是一种思维创新、成果共享的合作,"王小平说,"林业国际合作正由传统合作方式向多样化、多层次转变,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