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特邀报告

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热岛效应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突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2002年温家宝总理主持制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明确提出了“三生态”的理念,并首次把城市林业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建设城市森林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普遍的为更多的城市所接受。

1 关于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总体思路

1.1 以林网化—水网化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为指导

林网化与水网化,是基于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核心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1.2 服务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需求,实现三个转变

我国的城市绿化建设要抓好三个转变:

(1)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绿化主要强调视觉景观效果,无论在植物选择、模式配置等建设环节,还是在日常养护、管理方式等方面,都突出了这种理念。相对的对生态功能注意的不够,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要求绿化建设必须突出生态功能的发挥,突出多种效益的结合。因此,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说,在城市绿化观念上首先要实现从注重视觉效果为主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的转变。

要重视乡土树种、乡土植被类型的使用;要重视落叶树种的使用;要提倡低维护的绿地建设;要注重自然山水植被的保护;要提倡落叶归根,建设能够自我维持的绿地类型;要提倡近自然的水岸处理和绿化;要提倡建设节水型的城市森林;要提倡建设自然式的道路林带。

(2)从注重绿化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向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的转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许多城市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突出的表现就是高楼大厦林立、路桥纵横交错,可以说是一种人为的“造山运动”。城市变“高”了,但反过来看我们搞的绿地却变“矮”了。一方面造盆景式的所谓精品,另一方面城市里的许多树木被人为的在2米左右截干,无论是有没有电线限制的道路,行道树都采取这种方式,甚至一些片林也被习惯性的截冠。这不仅降低了生态功能,而且导致高额的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反而成了人们的负担。我国适合于城市绿化而又树体高大、冠形良好的乔木资源十分丰富,从生态角度地上20米空间效益潜力巨大,亟待开发。

绿化要以乔木为主,使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树木要少截干,提高树木整体高度,充分占领城市地上空间;行道树要多整枝,提高枝下高,促进空气流通,避免遮挡沿街商店门面,力于行人、车辆通行;利用速生树种较快占领空间,以短(速生树种)养长(长寿命树种);形成合理的城市森林结构,提高林地“填充”的质量;增加攀缘植物的绿化比重,使越来越多的人造“建筑山”披绿

(3)从集中在建成区的内部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

现在许多城市郊区的环境污染已经不是简单的大气、地表水污染问题,而是深入到土壤、地下水,达到了即使控制污染源短期内也难以修复的程度。城郊结合部的土地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地里位置的特殊性,二是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三是生态功能的高效性。长期以来,以森林植被为主的城市生态建设重点是放在建成区的绿化美化方面,比较注重视觉效果;而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则基本上在山区,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则很少顾及。因此,这种传统的部门分割条块管理的绿化建设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城区与郊区一体的城市森林建设是大势所趋。

加强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过渡区的绿化隔离林带建设;加强道路、水系、农田三大防护林网建设;以连接重点生态区的骨干河流、道路为主建设贯通性的城市森林生态廊道;加强城郊污染土地生态修复,发展花卉、苗木等非食品类生态产业;开展郊区低效生态林的定向改造,发展近自然生态风景林;这三个转变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具体行动的转变,是建设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

2 关于城市绿化空间利用问题

2.1 现实的问题

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变“高”了,但反过来看我们搞的绿地却变“矮”了。一方面造盆景式的所谓精品,另一方面城市里的许多树木被人为的在2米左右截干,甚至一些成片造林的空旷地树木也被习惯性的截冠修剪。有些地方绿化建设改善环境的功能没有提高,反而成了人们的负担,光有土地而没有充分利用土地同样不行。

2.2 解决途径

(1)充分发挥乔木生态功能

 “要以土地来换生态效益”,城市绿化必须强调以树木、森林为主体。(2)树木少截干多整枝

城镇森林建设中,树体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应截干,以充分利用城市地上空间。

(3)利用速生树种较快占领空间

在城市,如何尽快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作用,尽快地形成“城在林中,居在绿中”的城市森林效果,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4)形成合理的城市森林结构

森林之所以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森林具有混交复层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空间生物量、叶量占有率,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体。

(5)增加攀缘植物的绿化比重

攀缘植物较强的适应性、耐旱性和吸附攀缘能力,象爬山虎、葛藤、紫藤、凌霄等攀缘植物是城市绿化、桥梁美化、道路护坡的绿化植物具有极佳的绿化美化环境的能力。

3 关于城区与郊区结合部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问题

3.1 城市郊区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

城市郊区具有较高的生态敏感性。现在许多城市郊区的环境污染已经不是简单的大气、地表水污染问题,特别是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这对人身体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直接影响人的智力水平。

3.2 城郊生态敏感区土地的生态特点

处于城市外扩边缘的城郊地带,从城市生态系统来看,这是一个生态敏感区,其土地利用方式无论对城市内外的生态状况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城市不能无限扩大,特别是对一些特大型、大型乃至中等城市,以及一些历史较长的化工、煤矿等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正在向一体化、联合发展的城市群地区,对城郊生态敏感区土地的生态特点必须有更科学、全面的认识。

3.3 城郊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对策与建议

(1)城郊污染土地的生态修复

对于城郊污染土地的利用,要正确把握国家关于农业生产用地的政策方针。要对因城市污染而造成城郊农产品污染危害的问题引起应有重视,对城市周边地区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尽可能减少土地被转化成难以再恢复生产的建设性用地。林业用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良好生态环境,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林产品,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改善和恢复农业生产的能力,是对受污染农业用地的保护性利用,是一种长远的战略性储备利用,是城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

(2)土地利用方式的建议

① 划出一定范围的土地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的绿化隔离带,林网化——水网化结合建设。

② 对土壤污染比较严重的城郊、水岸地带的土地利用类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变菜园、作物等食品生产用地为非食品类生产的林业、湿地等生态用地,利用树木对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具有富集、降解的特殊功能,选择适宜的树种,通过营造林带、片林进行土壤、湿地的生物修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③ 在绿化隔离带和污染土地修复中,限制发展食品类生产活动,大力发展花卉、林木种苗产业,以及休闲观光产业,提高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为城郊农民致富提供新途径。

④ 在政策上出台一些相应的扶持措施。

4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实践

自上世纪末期“城市森林”的概念引入我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城市森林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我们在哈尔滨市、长春市、大连市、绍兴市、珠海市、厦门市、昆明市、深圳市等16个城市进行了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根据各城市不同的特点,针对城市森林建设中最重要、最紧迫的规划问题,我们先后已经完成和开展了“三省三市”的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其中城市森林建设是一个重要规划和建设内容。

专家简介: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国家血防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森林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学、植物遗传育种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主编、《林业科学》副主编等职。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2001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获“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2004年获国家林业局首届“林业突出贡献奖”。主持过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长江中下游滩地和低丘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 1999年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