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会工作 <科普惠民

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沈贵在首届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研讨会上的讲话

  
强化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
        ——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沈贵在首届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5年5月14日)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公民科学素质是国家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没有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公民生产技能水平、就业竞争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没有科技与经济的持续进步,也就没有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协调。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如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除了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科学普及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和世界公认的有效方法。什么是科学普及,如何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我提出以下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科学普及的意义

    (一)科普的定义:科普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以及从科学实验中升华出来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到社会各个方面,使之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掌握,以增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科技传播活动。

    (二)科普的目标: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一个长期、艰巨、与时俱进的动态目标,也是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
人的素质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审美素质。这几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人身心发展需要的主导因素,是人们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备条件。而科学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科学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是极大的正相关。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因此,我们说提高国民素质主要指提高国民科学素质。
对科学素质的测定。198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米勒教授提出了三项衡量标准,并通过抽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将其量化,这一量化指标就是基本达到科学素质标准的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方法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我国已于1989年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对我国公众进行抽样调查。并分别于1990年、1992年、1996年、2001年、2003年对全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进行抽样调查。

    (三)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

    2003年中国科协组织专家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分析显示如下情况:

    1.公民科学素质与其性别和年龄有关,男性公民具备科学素质
的比例为2.3%,女性为1.7%;从18—69岁,年龄越大,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越低;

    2.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也越高。大学以上为13.5%,大专为10.7%,初中为1.5%,小学和文盲具备科学素质为0;

    3.不同职业公民科学素质不同,学生最高,为15.6%,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性技术人员、国家机关负责人、办事员、商业服务人员、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家务劳动者、农林牧漁水利公民科学素质分别为:8.2%、7.3%、5.4%、4.1%、2.3%、2.3%、2.0%、0.7%、0.3%;

    4.城市居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4.08%,农村居民为0.68%;

    5.我国公民对各种迷信仍有较大的信赖度。20%以上公民相信求签,近30%的公民相信相面。

    从历史纵向看,我国公民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逐年增长,1996年为0.3%,2001年为1.4%,2003年为2%.

    与其他国家相比,1995年美国为12%(2000年为17%),1992年欧盟国家为5%,1989年加拿大为4%,1991年日本为3%.

    (四)科学普及的意义

    面对新的世纪,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是适应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是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全民共同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帮助公民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程中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我国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科学普及的措施与手段:科学普及有许多手段,但主要手段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其第一章总则中,开宗明义,提出如下几条:第四条 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 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科普工作。第五条 国家保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普活动,依法兴办科普事业。

    这说明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对科学普及的性质、地位是十分明确的,开展科学普及是法律授予公民和社会团体的权力。

    (二)政策手段: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问题的意见》,1999年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计委等九部委联合制定了《2000-2005年科普工作纲要》等。很多地方政府对加强科学普及也因地制宜地作了相关规定,对科学普及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组织手段: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科研单位、教育机构、大众媒体等都有义务开展科学普及 。但我们目前在组织方面缺乏协调机制,缺乏科学、教育和传媒有关各方的密切配合,各单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影响了科学普及的实际效果。科普法对组织管理做出如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应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科普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推动科普工作发展。 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

    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对各种机构在科学普及中的作用规定是十分明确的,并指出“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应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投资手段: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工作。”

    (五)科普基础设施:科技馆、博物馆、科普画廊、社区科普活动站(室)、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基地是一种优化的科普设施,命名科普基地是对现有社会资源的认可、服务的优化、管理的规范、影响的扩大和实力的提升。是根据目前中国国情的最佳选择。这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经济落后时候要这样做,经济发达了也要这样做。

    人所共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高,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但我国的人均GDP只有瑞士的1/38、日本的1/32、美国的1/30、新加坡的1/29、意大利的1/19、俄罗斯的1/2.而科技场馆的建设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们目前拥有的科技场馆还远不能适应我国科学普及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场馆存在很大差距,其状况见下表:

科技博物馆拥有量


国家或地区   人口   博物馆数   拥有一座博物馆人数 备注
美国         2.3       560座     41万
日本         1.2       320座     38万
中国台湾     0.23      90座      26万
中国         13        240座     540万

    三、林业科学普及

    (一)林业科普的任务。我国林业正面临生态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林业科普的任务是:宣传党的林业方针政策,传播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明,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全面提高林业工作者科学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林业科普的基础。我国林业科普在国家没有专项投资条件下,许多单位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但工作力度远不能适应相持阶段林业发展的需要。中国林学会秘书处在目前林业界是从事林业科普专职人员最多,开展工作时间最长,活动方式也最丰富,多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通过开展各种科普活动,并对科普工作者进行培训,逐步在全国建立起林业科普网络,现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学会加入了科普网;

    2.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每年利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3.15消费者权益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世界动物日等科普节日,举办大型宣传活动。目前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生产资料录相片5部,科普录相片14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的林业科普展;制作幻灯片30多部;编写科普丛书60多本,举办大型科普展览5次,办科普画廊20多期;

    3.长期坚持举办夏令营,对青少年林业生态知识和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教育,自1982年以来,共举办夏令营22期,参加人数3万多。为提高办夏令营质量,还专门组织了林学夏令营辅导员培训班;

    4.开展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推广技术有“ABT”生根粉、化学除草、枣树栽培、PT菌根剂、吸水剂、退耕还林技术等,共举办培训班30多期,组织召开现场会20多次。

    5.科普基地建设:2004年组织开展了“全国林业科普基地”评选和命名工作,通过严格资格审查和专家评审,评出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广东茂名森林公园等44个单位为首批全国林业科普基地。

    这些工作为今后林业科学普及工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今后林业科普工作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不断创新。

    (三)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部份。提高我国林业工作者科学素质事关我国能否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能否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能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面对我国林业工作者具有科学素质比例仅为0.3%,远远低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的实际状况,我们应该深入分析林业工作者科学素质现状,总结林业工作者科学素质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探索提高林业工作者科学素质的机制与环境,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为加速推进林业工作者科学素质的提高,确保中国林业在相持阶段取得决定性胜利,把林业科普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主题词

评论

评论 ×